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为例(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3)形式重构。如施友忠采用的拼音加释义的方式译“文”,不仅成为学术性翻译的典范,同时也方便受众研读。
钱锺书曾指出,翻译中有两种主要讹误:一种是粗心大意而生的错误;另一种是为作品补充润饰的加工改造。我们将前者理解成误译,即显性变异,如“浅化所指”和“扩大语域”;将后者理解成创造性叛逆,即隐性变异,如“形式重构”。在中国文论外译时,特别是对其中直观抽象的元范畴进行逻辑化和理论化的推介时,我们要避免以上两种变异。
然而一定程度上而言,变异也是不同文明、文化间碰撞交流的创新性途径,适当的变异可促进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变异策略:(1)语词符号层面的陌生化变异;如在翻译文论范畴“气”时,宇文所安对于这一范畴所浓缩的中国传统文论涵义的复杂和丰富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予了相当的尊重,对《文心雕龙》中所出现的不同含义的“气”,几乎一直固定地用大写斜体的“Ch’i”来对译,并在后附的属语汇编中,给出相应的英文解释。采取这种所谓“笨拙”的罗马式注音直译并大写的方式,既凸显中西文论言说方式的差异,又保全术语的完整和丰富性,突显其重要性。经他这种“陌生化”的译介性阐释之后,很自然地就把读者引入了对中国和西方文论范畴的某种异质性的思考,也会随之开始接受“Ch’i”符指所呈现的多义性和丰富性。
(2)语义层面的可读性变异。如刘若愚将“气性”译成“vital spirit(ch’i)”,译出“气性”的主要概念后附以原语“气”的音译,这样兼顾了上下文语义的准确性及译本前后一致的可读性。又如,翻译“阳气”时,施译“Yang principle”,一个“principle”就将元气作为万物之源和首要原则之本义表达了出来。(3)意义层面的阐释性变异,如宇文译将“气”音译为威妥玛式的“Ch’i”,以斜体加星号突出,并在最后的术语集解部分进行了阐释性译述,对各类“气”的语义变化及具体用法进行解说,中西文论间及与“Ch’i”这一符号形成互文,借用西方已有认知图式使读者获得对“气”的间接经验。译述中还提供中西学术史上可资参考的解说“气”的重要文献,便于读者深度理解。质言之,海外汉学家通过陌生化激发视域关注;
在语义上重构与变异;在意义上还原与拓展这三种策略,变异的翻译文论赋予原文以新的阐释,进而逐渐使其被接受与吸收。
中国传统文论命题的海外阐释及其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