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为例(4)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进路
新时代中国文论建设需从基础起步,在新语境下通过重新挖掘、诠解古代文论中具有现代阐释张力的术语、概念和范畴,以延展其生命力。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应充分理解范畴的内在语义内涵及其逻辑关联,用汉学成果澄清辨明国内研究问题,同时以国内研究成果,与海外汉学展开批判性对话。批判性地辨别传播中因文化简化主义而导致的误读,深入开掘中国文论范畴与西方诗学结构性差异背后的交通之处,细辨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最为内在的入思之路与言述空间,在获取本义的基础上推阐新义,为两者的有效对话确定一个有意义的支点。其中,“多重定义法”不失为兼顾平衡译本经典性和可读性的适宜之策,它可以更好地融合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调节在场与不在场的言说,澄明虚实相生范畴背后的系统内涵既可在头脑中保持两套思维体系避免交感,又能够以某种方式在言说的在场与不在场之间进行调节。
例如“风骨”这样一个虚实相生的词,其背后的隐喻含义非常丰富,很难用具象词阐释清晰。因此,采用多重定义法,首先对“风骨”进行音译,然后在括号里指出其所指示或隐含的各种不同概念,各依其呈现的重要性次序列出,这远比wind and bone的释译更接近“风骨”本义。
此外,我们需跨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针对不同受众及审美标准,采取多层次化及文内、文后结合释义的策略:针对普通大众读者,译文应在确保正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阐释融入文内,避免过多的注释,以减少读者的认知难度,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扩大其传播的受众面;针对面向专业研究型读者的学术研究性译本,采用文内和文后结合释译的方式。文内形式以简洁为主,融通中西,即直接将元范畴转换成汉语拼音,形成有别于西方汉学传统的“新”范畴,再附加英文释义。释义部分,为增加学术性,应以详赡为主。可对不同元范畴再集中释义,以强化元范畴在文中的多义性。这样西方读者会格外留意“新”范畴及文后的附加性译介,这些范畴连同它们的概念群会逐渐获得接受。
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范畴和命题,具有比西方文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延展性、大众化。他们的义界不是封闭、固定的,是可以不断添加的,因而就使其有了更多值得探究的生成性质。穿越不同语言体系之障,将中西诗学中难以通约的范畴和命题置于中西文论多元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透过“他者”镜像清晰“自我”,进而借助“他者”来重建和丰富“自我”,促成思想的转化流动,使本来的概念范畴的意义内涵和价值理解有新的理解和开掘,在不断的误读或变异的阐析中,我们恰恰有可能正越来越接近彼此文化的真实,从而实现返本开新的学术目标及异质文化间的有效阐释和意义共生。
(作者:戴文静,系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